翦伯赞——“学术的一生、教育的一生、追求真(2)
除去历史研究,先生还积极参与着历史教育。1956年夏,翦伯赞先生专门考察了长沙市的文化教育工作。1958年1月,先生参加周扬召开的关于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座谈会,先生满足周先生的要求,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中抽调部分人力支持编写,先生以这样的方式支持的中国历史教育。1961年春,先生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外历史年表》等。
多栖文人,才华横溢
此外,翦伯赞先生还关注着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先生关心和支持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经常到民族地区调研、考察,为我国民族史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和方法。先生组织主编的《历代各族传记汇编》不仅为民族史研究提供了方便,也推动了民族史料的整理和编写工作。在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翦伯赞先生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他指出,“用民族平等的原则来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是揭露历史上的不平等的民族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的态度,指出那些不平等民族关系的历史根源和历史实质”。
对于民族学人类学,翦伯赞先生从民族平等的观点出发,对“中国”和“中华民族”提出了新的见解。先生认为“凡活动于近日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都算中国人”。即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都是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成员。他还提出:“要重新写著包括中国境内各族人民的历史在内的真正的中国历史。”
翦伯赞先生还是位才华横溢、文采风流的诗人与散文作家。他的作品不仅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同时,先生亦十分重视戏剧和舞台,关注戏曲史的搜集和研究,并先后创作了《杨家将故事与杨业父子》《元曲新论》《桃花扇底看南朝》等作品。
先生的一生,是学术的一生。先生追求真理、追随社会主义的革命态度,取精用宏的治学态度,还有众多学术成果,是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先师风范,山高水长。先生虽已离开,却从未远去。我们自当追随先生的脚步,做富有学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学网、人民日报、《先生还在身边》
编辑:老 胡
校审:水?寿
中国历史研究院官方订阅号
历史中国微信订阅号
文章来源:《学术月刊》 网址: http://www.xsykzz.cn/zonghexinwen/2021/0610/539.html